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学校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2018年工作回顾
回首2018年,全校上下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以推进落实世界一流学科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各项任务为主线,持续深化综合改革,稳步实施“十三五”发展规划,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认真做好巡视整改各项工作,在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学科建设、国际交流与合作、内部管理等各项工作中取得了良好成绩,学校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各项事业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
(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和学校党委的各项决策部署
一年来,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我省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精神、省委十二届二次、三次、四次全会精神等重要内容开展集中学习,推出了一批有深度、接地气的新闻报道和理论文章,开展了“牢记总书记嘱托,助力龙江新发展”主题展览等活动,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不断引向深入;认真贯彻落实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围绕党代会提出的今后五年学校发展的奋斗目标、总体要求、主要任务,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方向,并落实在学校世界一流学科和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之中;扎实推进省委巡视我校发现问题整改工作,截至目前学校整改任务完成率为88.33%;深入开展了“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解放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大讨论和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主题活动,切实推进各类教育活动在我校落实、落地;落实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和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深化了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出台了《基层党组织工作细则》等6项制度,深入推进“三推两强”工程和“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完成基层党组织活动立项结题验收、党支部书记党务工作“大学习大练兵大比武”和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等工作,全年获得全国高校研究生样板党支部1个、研究生党员标兵1人,全省高校“百优党支部”4个;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要求,完善了意识形态工作机制和制度体系,不断加强了对意识形态领域的管控力度;开展“学习黄大年、东农有榜样”主题活动,选树了一批先进人物,其中李景富教师团队获得“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称号,李景富教授当选2018“感动龙江”年度人物;不断扩大统战工作对外影响,我校成为省委统战部两个党外知识分子联系点之一,并获得全省统战工作优秀调研成果奖1项;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召开年度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议和政治生态建设工作会议,进一步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通过举办廉政大讲堂、参观廉政教育基地等形式,进一步增强党员领导干部遵纪守法、依法依规办事和廉洁从政的自觉性;开展内部场所违规公款吃喝问题自查自纠、“小金库”专项检查等工作,大力推进风清气正政治生态建设,形成了可透视、可检查、可量化的考核体系。在2018年3月的全省高校政治生态建设成效考核中,我校综合评价位列全省第二名。
(二)持续深化综合改革,内部管理水平得到新提高
一年来,学校认真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和“三重一大”制度,出台了《党委全委会议事规则》,修订完善了党委常委会和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建立了党委书记、校长沟通联系制度,继续坚持和完善校领导班子例会制度,全年完成会前学法20部,切实提升了领导班子依法治校能力;召开作风整顿工作推进会议,组织开展工作流程优化、作风问题评议、“四零服务承诺”创建、“不作为、乱作为”专项整治等系列活动,有力促进了学校整体工作的优化和提升;完成“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期调整及重点任务执行情况梳理等工作,为做好下一阶段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稳步推进财务审计、资产管理和招标采购工作,启动实施了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工作;有序推进养老保险并轨及清算等人事管理工作,学校成为我省唯一编制备案制试点高校,编制总量增加962人,为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基本保障;完成年度本科实验室建设项目,本科实验教学条件得到改善;顺利开展图书档案、学术理论研究工作,获得首届省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大赛特等奖,《东北农业大学学报》入选2018年度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调整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中心的发展定位,强化了网络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稳步推进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科学研究院科研工作,全年共承担在研项目24项,申报课题14项,获批3项,批复经费1,554万元;进一步加强哈尔滨市食品产业研究院建设,获批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入选首批“黑龙江省优秀双创品牌服务机构”;扎实推进保密、信访工作,顺利通过省委保密局年度检查,全年累计接待来访群众355人次,处理省级以上信访案件31件;圆满完成乡村振兴战略高峰论坛、海外学人现代农业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论坛、纪念大会、文艺晚会、校庆嘉年华等建校70周年系列活动,通过校庆,学校进一步回顾了办学历史,总结了办学经验,推进了各项事业发展。
(三)深入实施“人才强校”工程,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成效
一年来,学校实施了“东农聚才计划”“东农学者计划”和“东农奖励计划”,出台了《高层次人才引进暂行办法》等系列文件,对部分高层次人才实行了效益年薪制,落实了校院两级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专家制度,遴选出“东农学者计划”高层次人才38人、第四批“青年才俊”67人、“学术骨干”34人;柔性引进兼职教授1人、客座教授1人,引进第四层次人才1人、第五层次人才12人。2018年,学校 1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7人入选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新增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龙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龙江学者”青年学者2人、“省杰青”2人、“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入选首届“龙江科技英才”4人,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1人,人才发展环境和引进人才、稳定人才的政策不断优化,高层次人才建设成效显著。出台了教师公派出国(境)管理办法、师德建设实施办法及培训方案等制度;以“注重贡献、能上能下”为基本原则,启动了学校第二轮岗位设置工作;引进优秀博士68人,师资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开展第六轮处级干部届中调整工作,修订完善了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办法;完成干部档案专项检查“回头看”、正处级干部全省教育系统集中轮训和479名副处级和科级干部的集中培训工作,推荐1名正处级干部到民办高校任党委书记,选派1名副处级干部到佳木斯市抚远县挂职,组织37名干部人才赴延安集中培训、3人参加海外研修、6人参加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习、2人参加省委党校培训,干部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四)进一步巩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教育教学实现新发展
一年来,学校扎实推进一流专业和一流本科建设,组织召开本科教学工作会议,出台了《一流本科建设实施方案》,启动实施了“371工程”,开展了食品科学与工程等3个专业工程教育认证工作;加大课程建设和引进力度,有效充实了学校优质课源,加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获批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3项;学校2人被评为国家教学名师,1人获批省级教学名师,15人入选新一届教育部教指委委员;1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2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本科生专业技能竞赛获奖284项,其中国家级竞赛项目59项、省部级173项;我校教师在全国中青年教师技能大赛中获得理科组一等奖和思想政治专项组二等奖。研究生教育工作稳步推进,修订完善了本硕博贯通培养方案、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完成导师遴选工作,新增研究生导师55人,进一步优化了导师队伍结构;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5项,资助经费186万元;41人获得省博士后基金资助,累计经费310万元;出台了《研究生教育国际化项目管理办法》,设立了研究生教育国际化项目。继续教育工作顺利开展,新建校外学习中心13个,招生区域覆盖20个省(直辖市),年度招生2.95万人;非学历培训领域不断扩展,全年为广东、河南等省培训了30个班次2 794人;自主开发并试运行了一体化在线培训平台和在线阅卷系统,取得了较好效果;完成新课程制作27门,开展教学资源全面评估工作,提高了继续教育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国际合作办学与交流工作稳中有进,学校获得教育部中欧学分生专项奖学金项目资助,有效保证了中俄联合办学项目的生源数量,填补了我校无来华留学短期奖学金项目的空白;我校与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新西兰梅西大学、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等一批国际高水平大学和顶尖科研机构在教师派出、学生互换、科研合作等方面开展了实质合作;全年共录取来华留学新生73名,目前共有来华留学生276名;中美121项目实现了按班招生38人;派遣学生出国留学417人,教师出国访学74人;出国参加国际会议、开展国际科研合作155人次;外国学者、专家来校访问、合作192人次;承办大型国际国内学术会议19次,显著提高了我校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不断发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引领作用,科研平台和科技创新工作再上新水平
一年来,学校推进“一体两翼”的学科发展战略,制定出台了《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学科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指导性文件,按照“六位一体”建设方式,设立了7个建设专项,投入资金1.94亿元;按照“突出重点、整体带动”的原则,启动实施了高峰学科、高原学科和培育学科三个层次学科建设计划,构建学科发展体系;实施了“学科团队发展专项计划”,设立123个学科团队,投入专项支持经费1,500万元,“人人进团队、人人背指标”的良好局面已初步形成。5个重点实验室和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入选黑龙江省科技创新基地奖励名单,获得奖励资金300万元,位列全省第一名;4个工程中心获得省科技厅备案,科研平台建设得到切实加强。推进学校省级智库现代农业发展研究中心与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中心的统筹建设和融合发展,主动发挥作用,积极向国家、省委省政府报送多篇政策建议,其中1篇得到李克强总理的批示。2018年,学校纵向科研立项270项,经费总计1.6亿元,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项、省科学基金项目42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项共28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第二完成单位、第三完成人),省科技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教育部全国高校科技优秀成果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社科基金6项、省社科基金44项;省社科成果一等奖6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7项。发表检索论文1373篇,其中SCI论文733篇,EI论文496篇,CPCI论文16篇,CSSCI论文116篇。
(六)有效发挥学校优势特色,社会服务展现新作为
一年来,学校组织专家团队赴一线调研,积极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承担委托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设计项目18项;深化与哈尔滨、齐齐哈尔等9个地市全面战略合作,对接地方需求122项,推广科技成果100余项,建立特色产业基地4个;强化校企合作,成立了5个校企研发中心;大力推进我校大豆深加工领域的成果产业化,与省内外大型企业签订产业化合作协议2个,合同金额3亿元;全年到账成果转化及横向经费2,837.6万元,是“十二五”同期的5.1倍;充分发挥农业与农村部“首批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作用,开展各类培训服务35次,累计邀请70位专家,开设73门课程,培训学员2.2万人次。同时,积极推进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获得创新创业载体和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及公共服务平台奖励项目资金100万元,2家在孵企业分获第七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和第三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冠军。学校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通过帮助贫困户众筹豆腐坊,实施免耕覆秸播种东农豆253、建设2000亩水稻良种繁育基地和建设东发酸菜厂等致富项目,激发东发村脱贫的内生动力。在国家第三方评估检查验收中,东发村以零错退、零漏评、满意度100%的优异成绩顺利脱贫退出。
(七)切实加强“大学工”建设,学生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年来,学校不断强化“大学工”格局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学生的思想引领、日常管理、安全稳定、成才服务等工作稳步推进,通过“易班”“掌上东农”“东小农”等平台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显著;不断加强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364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获批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学校自训、学生承训”的军训模式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学校团委和创新创业工作成绩斐然,获得全国学校共青团重大课题1项、全国优秀共青团员1人、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1人,研究生支教团获得学校首个中国志愿服务大赛金奖1项、银奖1项,学校入选2018年“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总结宣传工作”典型经验高校50强,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1项、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先进集体奖1项、银奖2项、铜奖2项,获得2018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银奖1项、铜奖2项,竞赛成绩名列我省省属高校第一名。学校持续开展优质生源基地品牌建设,建立了哈三中、师大附中等优质生源基地50个。2018年,学校招收博士181人、硕士1 455人;招收本科生6 040名,省一批次A段理工类、文史类录取最低分分别高出省控制线40分和31分,理工类录取分数创历史新高,生源质量稳步提升。学校深入实施“互联网+就业”模式,建立了智慧就业服务平台,实现了就业创业服务信息化、个性化、精准化;畅通就业创业渠道,加强校地、校企合作,进一步拓展了500强企业市场资源,在高质量就业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留省做贡献,就业率排位首次进入黑龙江省高校前五名,毕业生就业工作连续两年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嘉奖。
(八)扎实推进民生工程建设,师生幸福指数获得新提升
一年来,学校扎实推进后勤专项整改工作,积极争取省财政专项资金1,084万元,自筹近2,000万元,完成学生公寓、饮食中心加工间、田径场塑胶跑道、体育馆、游泳馆、幼儿园、浴池、音乐厅等改造修缮工作,后勤服务保障能力实现了提档升级;有效推进“暖心后勤”“文化后勤”建设,积极与供热企业沟通协调,采取新建和升级换热站、改造供热管网等措施,改善供热条件,努力让师生住上“暖房子”。大力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校史馆、后稷园、“梦想小镇”、成栋楼南广场等具有东农特色文化的新地标相继建成;进一步改善了科研和教学条件,公共基础教学实验中心、标准化考场等竣工并投入使用。校园车辆收费系统全面运行,有效遏制社会车辆穿行校园,有力保障了师生安全;引进OFO小黄车1350台,协调116路公交车增设东北农业大学东门站,打通拓宽园艺实验站周边道路,进一步方便了师生出行。加强向阳基地、阿城基地、南繁基地等校外基地建设,顺利完成了各类实验实习和生产实践任务;切实加强“教职工之家”建设,积极在离退休老同志中开展“体育月”“文化节”演出等活动,丰富了离退休老同志文化生活。学校还积极把握惠民政策,全力推进教职工公寓、金地花园小区等不动产权证办理工作,继续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补贴,有力保障了教职员工的切身利益。
同志们,这些成绩的取得,根本上得益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更得益于全体师生员工在学校党委带领下团结一心、不懈奋斗。在此,我代表学校向与会代表,并通过你们向全体教职员工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发展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充分、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学校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仍然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突出表现在:
一是领军人才严重短缺,高水平学术带头人、青年拔尖骨干数量不足,人才队伍质量和数量与我校世界一流学科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二是本科教学质量整体水平不高,教学投入总量不足,教师课堂教学质量不高,教育信息化资源开发利用不够,创新创业教育覆盖面不广,教学效果评价方法单一,评价制度体系亟需完善。三是研究生教育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导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个别导师责任心不强,研究生的选题水平不高,缺乏前沿引领能力。四是学科发展优势特色不突出,学科地位在国内不够高,特色不够明显,与“双一流”建设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五是创新成果不足,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数量少,特别是高被引、影响力强的学术论文产量不多。六是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不强,投入产出比低,一些学科优势、团队优势和平台优势发挥的作用不够突出,未能有效地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上述这些问题不解决,学校就难以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变化、新要求,就难以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高质量发展,更难以实现世界一流学科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目标。因此,我们要以问题为导向,进一步解放思想、改进作风,进一步彰显特色、丰厚内涵,进一步改善民生、增添活力,把各项工作抓紧抓实抓好,全力推进世界一流学科和高水平大学建设。
二、2019年重点工作
2019年,学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按照省委、省政府和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工作要求,紧紧围绕世界一流学科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以落实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和“十三五”发展规划任务为推动,进一步提升学校内涵发展水平和成效,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围绕上述总体要求,学校工作要点将对年度主要任务进行全面安排部署,这里简要强调以下九个方面重点工作:
一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要切实加大研究和宣传阐释力度,做到真学真懂真信,做到入脑入心、植入灵魂,做到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按照党中央要求开展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贯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强化“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考察我省的重要指示精神,扎实开展解放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大讨论。认真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着力加强校院两级班子能力素质和协同工作机制建设,严格执行《基层党委会议议事规则》和《二级学院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科学决策、依法治校。不断完善制度和机制建设,切实做好巡视整改“后半篇文章”。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做好重点领域廉洁风险防控,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按照省委统一部署,持续深入开展作风整顿专项活动,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驰而不息纠正“四风”,坚决防止不正之风反弹回潮,建设风清气正的校园政治生态。
二是坚持“抓重点、做亮点、创特色”策略,进一步提高我校世界一流学科群的建设成效。要以服务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形成建设共识,各职能部门、学院和学科要从不合时宜的发展理念、传统思维定式中解放出来,持续向推进“双一流”建设这个学校事业发展的龙头工程聚焦发力;采取“抓重点、做亮点、创特色”的策略,充分发挥学院、学科建设主体作用,进一步明晰学院院长、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建设中的职责和任务,紧紧围绕“人才、团队、平台、服务”四位一体建设思路,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上主动作为;在一流学科建设中突出重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力争向重点建设任务倾斜,在产出标志性成果和产生重大社会影响力成果方面取得新突破;各职能部门要扎实推进项目建设,统筹安排好各类资源,主动了解建设学科需求,科学合理设计相应政策,加大对重点建设学科的支持力度,确保建设内容顺利开展,实现预期建设目标;抓紧实施2019年资金项目预算编制和落实工作,确保财政资金合理有效使用;完成学科团队年度考核评估,结合指标完成度、建设效果达成度,实现团队的动态建设与管理,启动学科交叉融合科研项目,择优建设3-5个交叉学科创新团队,发挥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的独特优势,促进学科整合、互补和提档升级,打造一批适应“双一流”建设目标需求和提升学校整体实力的优秀团队;加强ESI学科建设,出台ESI学科提升计划,提高学科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
三是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施2.0版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启动第二批次专业认证,着力建设一批一流特色专业;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推进信息化实践教学,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培育高水平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建设一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持续建设和引进高水平在线开放课程,建成一批一流精品课程;通过建立优秀教材编写激励保障机制,加大精品教材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强教材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建设一流教学队伍;继续开展“四进四信”专题教学,开发系列特色课程,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强化教学过程管理,推进考试制度改革,促进学校良好教风、学风、考风的形成;开展本科教学质量常态化评价工作,创新教学效果评价方法,健全完善评价制度体系。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加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调整优化学位点布局,拓展学科育人功能,结合重大科研任务,健全完善科教相融合、产学相结合的育人机制;继续推进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改革,全面实施博士生“申请-考核”招生制度,加大综合考核在硕士研究生招生录取中的比重;加快推进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改革,完成不同类别的研究生培养方案修(制)订工作,强化对学术学位研究生科研方法训练和学术素养方面的培养,通过采取“双导师制”、突出案例教学、建立实践基地等措施,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大导师责权机制改革,打破导师资格终身制,强化导师上岗招生资格,建立导师“评聘分离、动态管理”的准入与退出机制;完善研究生奖助政策体系建设,建立研究生科研资助体系和高水平科研成果奖励机制,提升研究生对学校科研成果的贡献力。
四是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要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将其放到师资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培训,树立师德师风先进典型,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的常态化、长效化机制;抢抓我省实施“头雁行动”计划的机遇,力争获得更多的支持;围绕一流学科建设,深入推进完善“东农聚才计划”,坚持人才引进“绿色通道”,逐渐建立人才引进与稳定培养的良性循环的工作体系,进一步提升人才队伍整体实力;以领军人才及优秀青年人才为重点,扩大优质师资人才的引进规模,严把质量关,并持续向一流建设学科和其他重点学科倾斜;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与学校自派方式相结合的方式,选派更多优秀人才出国进修,着力提升师资队伍特别是中青年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完善“东农学者”高层次人才的年薪制及青年优秀人才的培育机制,促进人才队伍的稳定及青年人才的快速成长;修订出台《东北农业大学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办法》,调整完善评审标准及条件,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健全教师分类分型的量化评价体系;加大人才、团队培养选拔和政策资金支持力度,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坚实保障。通过各项政策的完善和实施,努力形成“人人尊重人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
五是坚持交叉协同,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要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特色产业,实行“问题引领、任务驱动、协同攻关、目标管理”的组织模式,组织开展科学研究,集成技术创新,整合优势资源,推动高水平技术成果和奖励的产出,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及重大问题解决能力;贯彻落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改革精神,按照新时期科学基金资助导向,做好基于四类科学问题属性的分类申请与评审的组织指导工作,积极争取国家基金、重点研发等科技创新项目,构建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技术开发的完整创新链,为重大成果孵化提供基础保证;积极推进教育部、农业与农村部等省部级科研平台建设,优化整合各类平台资源条件,争取实现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突破;明确任务目标导向,探索人才团队交叉合作机制,完善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强化协同合作的分类评价和成果激励体系,加快打造一批站在学术前沿的科研团队和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加强高端智库建设,围绕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开展政策制度研究,打造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强化项目过程管理,紧盯重点团队和重大成果,加强指导,横向联动,交叉融合,力争在国家科技奖上实现新的突破;加快推进科研管理和评价机制改革,探索以代表性成果和原创性贡献为主要内容的科研评价方式;进一步加强科研监督和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强化学院和项目负责人主体责任意识,切实履行好在项目申请、组织实施、验收结题、资金使用、成果管理和诚信建设等方面的主体职责;加强生物安全、信息安全等科技安全的过程监管和宣传教育培训,提高科研人员在科研伦理、科技安全等方面的责任感和法律意识;全面推进科研诚信建设,完善学术道德和科研诚信管理办法,落实科研承诺书制度,做细做实监督工作,责任到人,预防在先,严惩各类科研学术不端行为,建立完备的科研诚信制度体系,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科研环境。
六是坚持需求导向,进一步提高社会服务能力。要以科技助力龙江当好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和争当农业现代化排头兵为己任,切实增强主动服务地方的意识和能力,积极对接农业供给侧改革、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篇大文章”、抓好“五头五尾”等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需求,注重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强化政产学研深度合作,以“体制机制改革、服务载体巩固拓展、服务模式探索创新”为主线,持续提升学校社会服务整体水平;进一步完善社会服务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制定出台推广人员考核评价办法;持续巩固和拓展各类服务载体,重点依托现有校地、校企、校垦合作基础,围绕地方农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继续推进综合示范基地、特色产业基地、专家服务站、校企研发中心等建设,构建学校科技服务平台体系,探索建立校地、校企共建共管的基地长效运行机制,发挥科技服务平台对社会服务工作的支撑作用。不断深化校地、校企实质合作,依托哈尔滨、齐齐哈尔等9个地市全面合作关系,推进具体合作项目的有效实施。重点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与地方共同探索“乡村振兴样板村”建设,打造学校服务地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典范。继续以“校企研发中心”建设为抓手,打通科技链和产业链,实现校企长效性深度合作;紧跟总书记脚步,主动对接农垦建三江、红兴隆等农业现代化优势区域,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的推广示范,使龙江农业现代化展现更多“东农元素”,让龙江饭碗盛上更多“东农粮食”;注重服务模式创新,认真筛选黑土地保护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等能够支撑重大战略实施和解决地方需求的优秀科技成果。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激励政策,依托各类服务平台载体,积极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新举措;充分发挥学校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平台作用,加大对教师创业企业在税收管理和项目融资等方面的培训服务,出台奖励激励制度,重点培育高新企业、规模企业的快速成长,将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为我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插上“东农科技”的翅膀。
七是坚持协同育人,进一步提升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水平。要进一步完善部门联动、校院协同的“大思政”“大学工”育人机制,让“教育部十大育人工程”在我校落地生根并取得实效;组织好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学生国旗护卫队建队20周年等特殊节点的思想教育,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东农情愫;着力打造“易班”及东农学工新媒体联盟,推动网络思政工作健康有效开展;做好教育部“364发展型资助育人”项目的中期验收准备工作;确保“智慧学工”系统建成并投用;完成学生“一站式”服务中心线上线下协同业务办理的二期建设;开展“辅导员队伍建设年”活动,修订《辅导员考核办法》《“2+2”推免生辅导员选留办法》等制度,做好首届辅导员年度人物评选、辅导员专业化工作室建设等工作。持续开展“振兴东北、从我做起”主题教育活动,深化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以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为契机,组织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青年大学习和青年大讲堂,提升基层团支部活力;加强创新创业学院建设,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材和导师团队建设,加大支持提高“互联网+”大赛的师生参与度,健全完善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数据库和创新创业档案,做好“梦想小镇”的运营管理和孵化工作。建立精准招生宣传实施方案,继续深入推进优质生源基地品牌建设,在学校优势特色学科学院建立生源中学参观学习基地10个左右;到生源中学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系列讲座,从注重基地中学数量向注重深层次交流合作转变,不断夯实优质生源基础;打造专业+学院+学校三级就业体系,深入推进高质量就业,启动实施与企业共建大学生精英班,缩短学生社会化进程;完善留省就业工作方案,加强与各地市县、农垦和森工系统的沟通与联系,稳步推进“扎根黑土、筑梦龙江”行动;启动黑龙江省首家大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中心建设,搭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训平台,提升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八是坚持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提升学校国际化水平。要不断加强和拓展与国外高水平大学、顶尖科研机构的实质性合作共建,尤其是与美国、欧盟、俄罗斯、日韩等教育科技发达国家高校的合作,吸引更多外籍专家学者来校交流或工作;加快派遣骨干教师到国外高水平大学研修,推进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建设;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加强现有“履外项目”的执行力度,进一步提高学生外语水平,力争每年的履外学生总数接近或达到学生总数的3%左右,满足学科专业建设对学生国际化数量和指标的要求;做好来华留学质量认证工作;进一步发挥我校对俄办学和文化交流的优势和特色,做好第十三届中俄大学校长论坛以及第五届中俄大学联盟大学生巡演工作;完善吸收、培养、奖励、服务国际学生的政策制度体系,充分利用中国政府奖学金、中美121等各类项目资源,提升国际学生的比例,加大我校来华留学生境内外招生宣传工作,力争招收国别由非洲和东南亚国家为主向欧美国家拓展、招收层次由本科为主扩大到硕士和博士层面,来华留学生在校人数由目前的240人左右扩大到400人左右,招收专业和学科由目前的45个扩大到60个,基本涵盖我校的80%学科和专业,促进我校来华留学生上规模、提层次、扩国别。
九是坚持深化改革,进一步提升内部管理水平。要继续完善岗位设置工作,重点制定符合我校实际的聘期内的考核指标体系;出台绩效工资改革方案,建立健全业绩优先的分配机制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薪酬分配机制;持续推进编制备案制改革试点工作,解决我校多年来因编制不足产生的瓶颈问题。推进资产的有效管理和优化配置,健全完善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的运行机制,加大仪器开放力度;加大对物资采购和工程招标的监管力度。严格控制“三公”经费预算和开支,进一步加强科研经费管理,积极推进政府会计制度实施工作。强化学校实验室、教室的公共管理,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机制。深化后勤内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进“五统筹”的管理模式。进一步加强向阳基地、阿城基地、南繁基地等校外基地的管理工作。加强和改进校友和基金会工作,提升校友和基金工作服务学校发展建设的能力和水平。扎实推进“平安校园”建设,进一步强化校园防火、校内交通、实验和实习实践、公共卫生特别是传染疾病预防控制等重点环节及重点要害部门部位安全管理。继续做好离退休工作,进一步发挥离退休同志的政治优势、智力优势。认真开展统战工作理论实践创新研究,打造我校统战工作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东农品牌。加强学校民主管理,做好工会的各项工作。充分发挥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切实开展数字档案馆建设,认真做好年度归档自检自查等工作。不断加强各类期刊工作,积极探索数字出版发行模式,提高期刊影响力。
各位代表、同志们,新时代孕育新希望,新征程催生新使命。回首过去的一年,我们不畏困难和挑战,勇于攻坚,不懈奋斗。展望新的一年,我们使命在肩,砥砺前行。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依靠全校师生员工,以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在世界一流学科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征程中,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东农精神,解放思想,真抓实干,以优异成绩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